沉香四名十二状
沉香四名十二状是宋代香学大师丁谓在《天香传》中对沉香进行分类和分级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从沉香的品级和外观形态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划分,成为沉香研究的重要基础。以下是沉香四名十二状的具体内容:

一、四名(沉香的四种品级)
沉水香:油脂含量高,放入水中能够沉入水底,是沉香中的顶级品级。
栈香:半沉半浮于水中,油脂分布不均,品质次于沉水香。
生结:沉香树在活着时因自然因素受伤结香,直接从枝干上取下,未经自然醇化。
熟结:沉香树受伤倒伏后,结香部位埋在土中或水中,经过长时间自然醇化,木质部分腐烂,留下油脂凝聚物。
二、十二状(沉香的十二种外观形态)
鸡骨香:鸡骨香是指沉香的形态如同鸡骨,主要生长于一些稍粗的树枝节眼处,中间虚空。枝节中有接盐的地方常有发现。因树枝不够紧实,结出的鸡骨香以中间虚空居多。香气清越,隐隐之中,有白木香树香花晨放的果实香味。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亦栈香中形似鸡骨者。”宋代叶廷珪在《南番香录》中说:“或沉水而有中心空者,则是鸡骨,谓中有朽路,如鸡骨血眼也。”西晋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述:“与水面平者为鸡骨香。”《粤东笔记》中也说:“至若鸡骨香,乃杂树之坚节,形色似香,纯是木气。”
小斗笠:小斗笠因形状好像黎族人戴的斗笠,大多隐逸在树干、树枝脱落处或大的树枝节眼处。或者翠祝丛中脱落的笋壳一样而得名,俏丽可爱,让人爱不释手。恍惚不期而遇巫山神女,其脱尘出世之美令人陶醉。

崖州志》中非常形象传神的描述“蓬莱香,即沉香结未成者。多成片,如小笠,及大菌之状。有径一二尺者,极坚实,色状皆如沉香,惟入水则浮,刳去其背带木处,亦多沉水。”
青桂:青桂是指在树皮上结的香,香农称它为皮油。崇山峻岭,猿呜鸟啼。劲风吹拂之下,香树枝干摇摆,皮骨扭伤,树液流出。香树以皮肉之辛苦,练达青桂馥郁之氛。

嵇含《南方草木状》解释:“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宋孔平仲《谈苑》云:“沉香依木皮而结,谓之青桂。
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还记载了青桂香的另一种用途:“蜜香纸,以蜜香树皮叶作之,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之不溃烂。泰康五年,大秦献三万幅,常以万幅赐镇南大将军当阳候杜预。令所撰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
日本正仓院藏中国古代沉香贴片画箱,正是由青桂香制作,油脂通透,散漫出一道红黄相错的瑚珀光芒。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如茅竹叶者”、“至轻薄如纸者,入水亦沉。皆指青桂。
顶盖:顶盖是指每有雷雨风暴,强风摧断沉香树枝干部分,历经阳光照拂,雨水浸渍,在断面处汁液上涌,凝成结脂。因曝晒在外,黎族人极容易发现,理去表层朽木,脂液覆盖形成的一层薄片即为顶盖。黎族人称之为薄片。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蓬莱香即沉水香,结未成者多成片。”“有径一二尺者。
张嶲引述《府志》云:“油速者,质不沉,而香特异。藏之箧笥,香满一室。速香者,凝结仅数十年,取之太早,故曰速香。”琼岛黎山,每有雷雨风暴,香树必有摧折。强风摧断香树枝干部分,历经阳光照拂,雨水浸渍,在断面处汁液上涌,凝结成脂。因曝露在外,黎人极易发现。理去表层朽木,脂液覆盖形成的一层薄片即为顶盖。所以,黎人也称它为薄片。以锯伐去枝干,几年之内也可结成薄片。古人说的蓬莱香中也有此类薄片。这就是顶盖。
包头:包头与顶盖类似,都是因劲风摧折枝干后,在折断面仰天结香,但其区别在于,顶盖结香短即被取出自然香气不足。一般形成于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结香时间长。其次,形成断折面后,经上百年愈合后树皮族拥,形成包裹。往往香农在深山深处采摘到一块包头,结油满足。入水即沉,紫褐相间,头香经久不散,香气凉甜,隽永悠长。

蓬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中国古人以蓬莱命名海南香,直接表明了他们钟爱崖香的香痴情怀,也隐喻了古人超然物外,视崖香为天香的偏爱心情。善意的提醒爱香之人,天香既得,当沐手供养,岂以暴殄。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因包头形状酷似蓬莱仙山,而欣然记述为蓬莱香。后人多以转摘,奉为圭臬。因蓬莱香表述特征囊括了小斗笠、顶盖、包头诸香,而三种香品又各自成立,代表了不同的结香方式,所以只能忍痛割爱。
倒架:倒架是指沉香树因年代或自然原因倒伏后,经风吹虫蚀形成的不朽香材就是倒架。
倒架香气纯正清远,香韵比较丰富,如果是淡黑略带土黄的心材,前味清醇且带甘,后味略显苦。
一般倒架为淡黑略带土黄,且分布相对均匀。如果生成倒架的地方有水源(比如江湖一类),由于长年受到水汽的影响,其心材部分有时也会呈现出如水沉般的青黑,但皮材仍然是淡黑略带土黄。

张嶲在《崖州志》中解释:“树仆木腐而香存者谓之熟速,其树木之半存者谓之暂香。
明代王圻《稗史汇编》说:“有曰熟结,自然其间凝实者。脱落,因朽木而自解者。
叶庭珪总结说:“生速气味长,熟速气味易焦,故生者为上,熟者次之。”香树因年代或自然原因,倒伏后经风吹虫蚀形成的不朽香材就是倒架。熟结、死沉同为一物。脱落、暂香意为结香时间短的香。水沉、土沉是死沉的别名。
吊口:吊口,又被称为梳齿吊口或峭壁,是一种特殊的沉香形态。它是指那些吊在树身或树枝上的创口,这些创口通常位于斜侧面,尺寸大小不一。
吊口的形成过程充满了自然的力量与美丽,它的香气和形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块吊口香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因强风摧折、飞石撞击、雷电击断、野猪啃咬等自然因素影响香树枝干折断面冲向地面汁液流注凝结成脂以后形成吊刺一样的形状,把白木清理后就是香如猬皮的吊口。倒置朝上后好像蓬莱仙山所以古代人也将它归类到蓬莱香序列。

吊口香气飞扬穿透力强,吊丝与油线互交错白木与脂液相缠绕鲜活与卓荦共绵长。
吊口香大多数不沉水,属于栈香类,吊口的沉香品质极高,香气纯净而干净,香气飞扬,穿透力极强。梳齿部位位于树心内,因此带有树心油的独特韵味。
由于强风、飞石、雷电或野猪的破坏,香树枝干折断后,汁液流注凝结成脂,形成了类似吊刺的形状。经过清理白木后,便露出了香如猬皮的吊口。
吊丝与油线交织在一起,白木与脂液相互缠绕,展现出鲜活与卓荦的共绵长。在海南和山西地区,吊口香最初连木状如粟棘房,当地人称之为刺香。用刀剥去木皮后,便能取出坚致而光泽的沉香,这就是士大夫们所说的蓬莱香。
“出海南山西,其初连木状如粟棘房,土人谓之刺香。刀刳去木而出其香,则坚致而光泽,士大夫曰蓬莱香。”叶庭珪《南番香录》里的评价俨然一安全告示。范成大于《桂海虞衡志》的说法,诚如一积极的响应:“香如猬皮、栗蓬及渔蓑状,盖修治时雕镂费工,去木留香,棘棘森然。香之精钟于刺端,芳气与他处栈香迥别。”
树心格:树心格指的是沉香树树心所结的香格。根据老的香农讲,沉香树叶枯萎,而周围植物茂盛,说明此树必有树心格。
科学道理,实际是指油脂集骤树心成格,把树心导管全部堵死,香树不能正常吸收水分,汁液不能流通所致。
树心格,既有坚致如金润泽如玉清瘦如鹤骨遒劲如龙筋的糖结紫奇楠,还有绿意盈融流青滴翠的绿奇等等。

海南秋冬时节,时有龙卷风缠绕住香树,瞬间会将香树连根拔起,遇到坚挺大树,即便不能倒地,也能把树干扭成麻花一样。奇迹也就是这样发生的。树身严重扭伤,树心伤口汁液四溢,扭曲成麻丝一样白木纤维,浸渍香脂。而成崖香麻丝。其香诡异甜美,与奇楠香气比肩。
张嶲在《崖州志》中对“格”这样解释:“州属材木,有有心者,有无心者。有心者谓之格木,无心者谓之杂木。俗谓木心为格,木肤为漫。漫蛀虫,格不蛀虫。格与漫,隐有界限一线之分。格坚实而漫松浮,格细结润泽而漫粗疏燥涩。色亦分别。《易》曰‘其为木也为坚多心’,疑即此意。至于梓、松、黄杨、香槁等,无心之木,入地耐久,不蛀虫蚀蚁,此又材之良者。”在这里,格为树心。
丁谓在《天香传》中说:“曰乌文格,土人以木之格,其沉香如乌文木之色而泽,更取其坚,是格美之至也。”丁谓所言乌文格,指的是沉香树树心所结的香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宋朝陆佃《稗雅广要》著述:“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明代顾岕在《海槎余录》记述了黎人采香的过程:“当七八月晴霁,遍山寻视,见大小木千百皆凋悴,其中必有香凝结,乘夜月扬辉探视之,则香透林而起,用草系记,取之。大率林木凋悴,以香气触之故耳。其香美恶种数甚多,一由原木质理精细,非香自为之种别也。”据老的香农讲,沉香树叶枯萎,而周围植物繁茂,就说明此树必有树心格。依科学道理,实际是指油脂集骤树心成格,把树干导管全部堵死,香树不能正常吸收水分,汁液不能流通所致。
清朝诗人吴琦,撰有《岭南风物记》,其中,作者提到一款异香:“至于马尾浸,则香之植朱砂黄土中,历年久而自成者一线,光黑如漆浸于香上,体质坚凝,肌理密实,乃香之浸液积结而成,其气味与生结等,而更悠扬,此所以为贵也。”实际上,马尾浸也称马尾丝、麻丝,也是树心结香。海南秋冬时节,时有龙卷风为害一方。然而,龙卷风缠裹住香树,瞬间会把香树连根拔起。遇到坚挺大树,即便不能仆地,也能把树干扭成麻花一样。奇迹也就是这样发生的。树身严重扭伤,树心伤口汁液四溢,扭曲成麻丝一样的白木纤维,浸渍香脂,而成崖香孤品麻丝。其香诡异甜美,与棋楠香气比肩。
《崖州志》曰,沉香质坚,棋楠性软。入口辛辣,嚼之粘牙,麻舌,有脂,其气上升。掐之痕生,释之痕合。挼之可圆,放之仍方。锯则细屑成团,又名油结,上之上也。
虫漏:虫漏是指沉香属在被虫蛀后形成的结香,形状如小型迷宫。是热带森林中常见的一种粗胖平头的白色肉虫,在靠近根部的树干咬啃成洞后形成的结香。虫漏香具有一种特别的香气,厚实而有张力。把内里粉土清理干净,是制作线香的上等选择。

虫漏有沉水与不沉水之分。沉水虫漏黑中起紫,如漆似墨。香气稳定,历久弥真。淡润的凉意折缕出蕴藏的甘甜,令人回味。

张嶲《崖州志》中注解:“虫漏者,虫蛀之孔,结香不多,内尽粉土,是名虫口粉。肚花划者,以色黑为贵,去其白木,且沉水。然十中一二耳。黄色者,质嫩,多白木也。露头香者,或内或外,结香一线,错综如云。素珠,多此物为之。”“虫结者,因虫食而结,其色皆黑,如墨。性硬,而味较茄楠微燥。掷水可沉。藏之,历久而色不变。”蔡绦(蔡京少子)著《铁围山丛谈》中,也谈到虫漏:“谓之虫漏,因伤虫而后膏脉齐聚焉。”
蚁漏:蚁沉是白蚁与黑蚁蛀蚀后形成的结香。与虫漏类似,因白蚁与黑蚁喜好阴暗潮湿的环境,蛀蚀主要在香树根部,蚁漏香气清雅,芳华流泄。

虫漏和蚁沉很容易被混在一起,细分的话,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虫漏,发生在沉香结香之前,沉香树在生长期间被虫蛀,从而导致沉香树被伤害出现伤口,伤口处分泌出树脂,后期经过与真菌作用变异形成沉香。所以,可以说虫漏是沉香树结香的一个诱因。

虫漏沉香的香韵富有张力,凉意中伴随有甘甜,韵味绵长悠久令人回味。
蚁沉,发生在沉香结香阶段,沉香树的伤口处已然结香,后期被白蚁啃噬结香处的白木,仅剩下结香的油脂部分。
由于沉香结油不均匀,而白蚁只啃噬白木部分,所以蚁沉沉香往往形状奇特,可直接作为随型小摆件或挂件。
蚁沉通常发生在沉香树的根部,原因是白蚁喜阴湿,且多在地下筑巢。树木的根部营养供给往往更多,所以根部结香含油量也就更高,而且香味更醇厚。
《崖州志》云:“凡香木之枝柯窍露者,木立死而本存,气性皆温,故为大蚁所穴。大蚁所食石蜜,遗渍香中。岁久,渐侵。木受石蜜气多,凝而坚润,则伽楠成。”
这里所说“大蚁所食石蜜,遗渍香中。”描述的是这样一种自然奇观:大蚁筑穴本为谋生,不意蜜蜂也来造访。蜂遗香蜜,树脂交融。天香卓荦,实为自然造化。崖香诸品中,有大蚁穴一说,即是白蚁、蜜蜂的杰作。
蚁漏香气清郁,芳华流泄。蚁香一抹,岂不是人与自然的一次对话儿;蜜香一掬,正所谓天地同心的一幕嘉言懿行。
马蹄香:马蹄香生于沉香树底部节眼处,状如马蹄,极中稀少,马蹄香中多空虚,结香紧密,香气芳馨。入炉飘逸风雅,浓而不俗。

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陆佃《埤雅广要》曰:“其根节轻而大者为马蹄香。”《唐本草》注:“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
黄熟香:黄熟香质地轻盈,带有沉香余气,燃烧时香味极佳。中国人特别喜欢黄熟香。生黄而沉水。黄熟香金黄通透,既有琥珀的润泽,又有玳瑁鳞片的迷离。黄熟香,色黄,质轻,气微结。高者类茄楠而气味各有不同。

黄熟香、虫漏、蚁漏、吊口、青桂,是制作线香的黄金组合。黄熟的鲜活、虫漏蚁漏的灵动、吊口的清越、青桂的飞扬,为古今香家所推崇。以五香为基础料,添加一定量的奇楠,可制作高端的线香。
事实证明,这十二状,任何一状都是变幻无穷的天之瑰宝。
中国人特别喜欢黄熟香。丁谓直接把它列入四名。《唐本草》“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意指黄熟。
《大明一统志》直点其名“琼州崖、万、琼山、定安、临高,皆产沉香。又出黄速等香。
丁谓在《天香传》中还说:“余杭市香之家,有万斤黄熟者,得真栈百斤则为稀矣。百斤真栈,得上等沉香数十斤,亦为难矣。”清代诗人黄琦,撰有《岭南风物记》,书中云:“何谓黄熟?香树不知其几经数百年,本末皆枯朽,揉之如泥,中存一块,土气养之,黄如金色,其气味静穆异常,亦名熟结。
张嶲《崖州志》中又说:“黄速香,色疏黄,质轻,气微结。高者类茄楠,而气味各殊。不可不辨。”“曰黄沉,若败沉者,木质既尽,心节独存,精华凝固,久而有力,生则色如墨,熟则重如金,纯为阳刚,故于水则沉,于土则沉。此黄熟之最也。其或削之则卷,嚼之则柔,是谓蜡沉。”日本正仓院所藏黄熟“兰奢待”,正是此类。

《崖州志》颂扬海南香“香尤清淑,如莲萼、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之少许,氛翳弥室。虽煤烬而气不焦,多酝藉而有余芬。”对应棋楠和黄熟香的香气,则非常贴切。
黄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诉求,象征着金贵,光明与希望。上乘黄熟金黄通透,既有琥珀的润泽,又有玳瑁鳞片的迷离。恰如中山王刘胜赋文中所赞美的:“色比金而有裕,质参玉而无分。”
《国语》说:“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香树历经伤痛,集天地之精华,香成而树枯。亦若佛家修持,佛成而仙去。
以香沐德,以德履行。崖香当裕后焉,香岛当载道焉。
三、沉香四名十二状的意义
所谓的“沉香四名十二状”理论不仅从品级和形态上对沉香进行了系统分类,还首次提出了“生香”与“熟香”的概念,区分了自然生成与人为加工的沉香。这一理论为后世沉香的研究和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沉香的产地与品质
海南沉香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被认为是品质最为上乘的沉香。其香味高雅、香韵丰富,倍半萜和色酮类成分含量高,是沉香中的珍品。

通过了解沉香四名十二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鉴别沉香的价值与品质。